尊重教师·服务教学·促进发展·提高质量
本期概要
【一】
推荐人:
刘学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卓越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工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短板,即存在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不足、对职业道德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充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少教师道德外烁行为的强有力支持、对教师不良职业行为缺乏有效及时监管等问题。在此分析基础上,文中进一步提出解决路径,主要包括: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应提高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构建各方协同参与的教师职业道德治理体系,推进教师道德内修与外烁行为协调发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勇于并善于解决职业道德难点等。学习此文,对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推荐文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性及其价值实现
傅维利 于颖
辽宁师范大学
摘 要: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角色化和行业化。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这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不足、对职业道德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充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少教师道德外烁行为的
强有力支持、对教师不良职业行为缺乏有效及时监管等问题。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应提高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构建各方协同参与的教师职业道德治理体系,推进教师道德内修与外烁行为协调发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勇于并善于解决职业道德难点问题。
文献来源: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性及其价值实现[J],教育研究,2019(11):151-159.
【二】
推荐人:
陈晓慧,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未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学生评价改革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近十年来,许多国家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有效的学生评价》是著名教育学家Ellen Weber所著,体现了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一些趋势,不仅向我们呈现了使评价变得更加“有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而且提供了相应的案例和工具,能够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价改革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推荐文章:
有效的学生评价
摘要:具有导向和教育作用的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厘清了“有效”评价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通过合作改进评价活动的观点,不仅介绍了开展有效学生评价的理论依据,而且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应用指导。全书共探讨了有关评价的三个问题。第一部分介绍了合作性评价,论证了学生、家长、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些主要“有关人员”的合作评价范例。第二部分介绍了真实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包括进度反映指标、多重测量与评估、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能力以及需要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四部分,有利于教师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第三部分介绍了注重合作和积极学习的一系列特定评价活动。本书的每个部分都提供了适合课堂使用的评价活动,第三部分是所有上述促进学习评价活动的基础。
文章来源:
Ellen Weber(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 有效的学生评价[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三】
推荐人:
郑燕林,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过程本位”的思维本质上是关注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注重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互动关系、重视系统动态变化与发展的整体性、开放性思维。该研究突破传统的“输入-输出”型质量监测范式视角,基于“过程本位”思维审思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更加关注对教师教育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关注教师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同时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中融合创新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关注过程不但可以促进过程自身的动态调整与优化,也必然会助推结果的持续改进。虽然文章并非实证研究类论文,也未聚焦于职前教师教育,但是为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监测与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尤其是对师范类专业与教师教育者如何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理念下进一步监测并优化教师教育过程本身有着一定启示意义。
推荐文章:
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路径选择
徐建华 周跃良 殷玉新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在提出和探讨“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从传统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局限性、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等方面分析了转向“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理念、重视教师教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人”的因素、不断优化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路径、根据监测结果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过程本位”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实施路径。
文献来源:
徐建华,周跃良,殷玉新.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01):8-13.
【四】
推荐人:
杨宏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语: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教学?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大学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实的考察,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比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对此问题的回答。在纵观古今中外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学生为本的价值定位,并从学理上论证了教师为要的必要和可行。这对于大学教学学术和大学教学实践具有双重价值和意义。
推荐文章:
唯有确立“教师为要” 方能落实“学生为本”
——对我国大学教学理念嬗变的再思考
龚放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摘要:一百年前陶行知在南高师力主将“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看似一字之变,却彰显了教育哲学的天差地别。他的“教学合一”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既脱胎于杜威的“儿童是太阳”和“新三中心论”,同时,也凸显了他对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教育问题与症结的深刻认识和犀利分析。时至今日,人们重温历史,仍然为其前卫、明晰的理念和深入浅出的阐释所深深折服。需要反思的是,对教育、教学本质内涵及要素互动的理解,是否仍有拓展的空间?对“教”与“学”角色互动和影响交互的认识,是否仍有深化可能?鉴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易生歧义,“学生为本”更准确科学;而“学生为本”离不开“教师为要”;只有坚持“教师为要”,方能真正落实“学生为本”。笔者郑重建议:将“学生为本”与“教师为要”并提,作为现代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它们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为犄角、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
文章来源:
龚放.唯有确立“教师为要”方能落实“学生为本”——对我国大学教学理念嬗变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20,1:7-15.
【五】
推荐人:
于海波,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深度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研究者从知识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深度教学的内涵和实现策略,认为深度教学的关键在于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有助于丰富对深度教学的理解维度,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对深度教学的创造性使用,同时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推荐文章:
深度教学“深”在哪里?——从知识结构走向知识运用
张良
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教学方式。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映出内容之知与能力之知的一体化。将深度教学之"深"定位在知识结构,更多指向了素养生成的结构性内容之知,包括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等,却忽视了知识运用所涉及知道如何做、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之知。深度教学的关键在于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此深度教学的实现应处理好知识结构与知识运用一体化的关系。
文章来源:
张良.深度教学“深”在哪里?——从知识结构走向知识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7):34-39+13.
教师教育研究院
2020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