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师·服务教学·促进发展·提高质量
本期概要

【一】
推荐人:
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推荐语: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有着长达 40 多年的教学生涯,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写在了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里。书中,他不仅深刻论述了教育本质、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更用大量篇幅论述了教师。
他说:“只有最好的研究者同时才是出色的教育者”。他不愿做一名 “传授原则的教师”,要求人们追随和顺从他所发现并指明的真理; 他不愿意做一名 “无所不知的教师”,为一切人排忧解难;他不愿做一名经院哲学教师,为人们提供可作为依据的传统知识内容;也不愿做一名 “具有伟大魅力的、可以产生出不可抵御力量的哲学家”。恰恰相反,他愿意做间接传授真理的教师,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教师: “刺激人们,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他们产生不安,提出困难,从而提醒他们注意存在于他们之中的生活。总之,“不要追随我,要追随你自己! ”
推荐文章:
什么是教育
雅思贝尔斯著 邹进译
目录:
第一章 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 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
第四章 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
第五章 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六章 依靠全体的教育
第七章 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八章 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
第九章 教育的必要性
第十章 作为教育源泉的真正权威
第十一章 教育与语言
第十二章 教育与文化
第十三章 陶冶过程
第十四章 陶冶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 大众的教育
第十六章 对陶冶的批判
第十七章 教育与传承
第十八章 大学的观念
第十九章 大学的任务
文章来源:
[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二】
推荐人:
刘学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中国课程改革从实践到理论,从反思到深化,走过了澎湃激荡的四十年。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在繁杂而庞大的课程改革历史中努力寻找课程改革的规律和前进的路径。正如她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课程领域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几乎就是课程改革的四十年”。在具体研究中其将中国课程改革分为两大阶段。前20年实验探索课程发展内在规律的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学校的改革探索和国家课程方案的改革调整为主;后20年是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阶段,该阶段则主要表现为“新课改”的全面展开与反思深化。学习此美文,对理解中国课程改革的宏大图景,具有理性启迪与镜鉴之价值。
推荐文章:
中国课程改革四十年
郭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课程领域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几乎就是课程改革的四十年。以二十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实验探索课程发展内在规律的阶段与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学校的改革探索和国家课程方案的改革调整为主,后一阶段则主要表现为"新课改"的全面展开与反思深化。四十年课程改革有成果也有失误,其间积累沉淀的课程改革基本经验,如实验先行、专家支持、行政力量动员等,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来源:
郭华.中国课程改革四十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06):1-8.
【三】
推荐人:
陈晓慧,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智能时代的教育,是教师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作者Matthew J. Koehler与Punya Mishra教授创造性地在教师PCK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引入技术知识,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TPACK),开创了教师TPACK知识结构研究领域。此篇文章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界定了信息时代教师TPACK知识结构模型,提出并验证了基于教师教育相关项目发展教师TPACK知识结构的相关策略。论文对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推荐文章: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BSTRACT: We introduc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 as a way of representing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echnology, and argue for the role of authentic design-based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nowledge. We report data from a faculty development design seminar in which faculty members worked together with masters’ students to develop online courses. We developed and administered a survey that assessed the evolution of student- and faculty-participants’ learning and perceptions abou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course content (the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group dynamics, and the growth of TPCK. Analyses focused on observed changes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semest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rticipants perceived that working in design teams to solve authentic problems of practice to be useful, challenging and fun. More importantly, the participants, both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group, appeared to have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in their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 well as in their TPCK. In brief, learning by design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to develop deeper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mplex web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tent, pedagogy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文章来源:
Koehler, M.J., & Mishra,P..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5, 32(2):131–152.
【四】
推荐人:
王秀红,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教学能力水平层级模型可开发教师教学能力诊断工具,用于教师教育者进行“学情诊断与学习监控”,可系统规划、分层递进地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对保证教师培训系统的内部一致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文章:
教师教学能力系统构成及水平层级模型研究
王磊 魏艳玲 胡久华 支瑶 黄燕宁 陈颖 尹博远 李艳梅罗滨 郑长龙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教师应对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本研究针对学科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基于教师教学任务及实践工作需要构建包括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体系的教学能力系统,并建立了教学能力水平分级模型。研究认为,对三级维度的教学能力指标进行1-4级分水平描述,对分层递进系统设计与实施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培训、实时监控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
王磊,魏艳玲,胡久华,支瑶,黄燕宁,陈颖,尹博远,李艳梅,罗滨,郑长龙.教师教学能力系统构成及水平层级模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8,30(06):16-24.
【五】
推荐人:
于海波,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语: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作者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和典型案例,具体阐述了人工智能教师可承担的十二个角色,并对未来教育中教师的核心任务、角色定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前沿,观点新颖,对于深入思考当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更新教师培养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方法等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推荐文章: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
摘要:近几年,随着微电子学及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运算、存储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助力了人工智能的腾飞;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驱动了人工智能的实质进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及其典型案例,论述了人类该以何种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势态,并具体阐述了人工智能教师在未来可能承担的十二个角色: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涯规划师、精准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与汇聚的智能代理、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人工智能教师将在未来学校占有一席之地,未来教育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教师协同共存的时代。
文章来源: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教师教育研究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0年3月13日